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人生开始于舒适圈的尽头
提及大熊猫,在大家的条件反射里,“憨态可掬”、‘悠然自得’、“萌宠”是最契合它的标签。所以长此以往,在人们的意识中,熊猫,好像本该如此。但其实,熊猫的先辈们曾被列入十大猛兽之一,其战斗力一点不输野生熊。
那么问题来了,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十大猛兽退化到现在的萌宠状态呢?是过于舒适安逸的环境。
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,让野生动物逐渐失去繁衍的生存空间,进而导致熊猫也走上了即将灭绝的道路。而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,人类人为地为它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圈,让熊猫的战斗力在这种没有竞争、威胁与战斗磨砺的圈子中逐渐蜕化,最终沦落为萌宠。
这种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动物界中,更是体现在更高阶的人类圈中。所以才有“如果你爱一个人,就拼命地鞭策他,如果你恨一个人,就拼命地宠溺他”,“人生开始于舒适圈的尽头”。古今中外,此番名言,比比皆是。
面对工作 制造小紧张
那么这被人类文明所诟病的“舒适圈”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存原则呢?其实舒适圈的概念是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,意思就是在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中,圈子中有熟悉的人、环境、生活方式、工作方式、事情、收入等等,让人感觉很惬意、舒适。毕竟,不是谁都愿意付出相应的认知成本。
诚然,舒适圈是让人感觉幸福的,但是,也是纵容我们褪下武装的毒药,可以想象,如果长期呆在舒适圈中,不愿意勇敢迈出那一步,没有居安思危的思想,久了,也就探索与感知不到圈外的东西了。
社会在不断发展、知识在不断更新、思想在不断进步,不勇敢地迈出一小步,去来点小刺激的话,一个人即使再经韬纬略,终究会在大环境与自我的纵容下退化。
所以,作为高阶动物的我们,应该时刻准备跨出舒适区,来点小紧张,适当地磨一磨我们的“爪牙”,让自己保持战斗力,生活上这么做会让我们生活丰富多彩有意义,工作上这么做会让我们紧跟潮流,延缓被踩踏或拍在沙滩上的时间。
对于工作,最有效的小刺激,个人认为就是要经常性地为自己创造一些紧张感。且紧张感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“度”,这才是来点小刺激的真实意图。这个度存在于高度紧张和完全放松之间。
>>>>>
激发潜力 提升效率 /
正如瑞士钟表匠布克1560年在游览金字塔时,所作出的结论:“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,被建造得那么精细,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,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且有艺术追求的自由人。难以想象,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,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。”这个结论已被当今的考古发现所证实。再则,作为组织成员的我们如果拥有这种紧张感,于公司而言,是一种积极的力量,也是我们打造优秀组织的关键要素。员工应自己主动来点小刺激,公司也应经常性来些小刺激,相互呼应,在这种机制下,员工因为来自公司的各种管理小刺激的作用力,为应对这种作用力自身产生适当焦虑、恐惧、不适、焦躁等,而保持适度的张力,激发自身的能力与潜力,提升个体工作能力与效率,从而提升绩效与效率。这实际上是压力、张力与绩效相互转换的过程。
小刺激应无时不在,一刻不停,这也是个人及公司保持活力的“兴奋剂”。各位是否发现了这么一种现象,越是优秀/发展快的企业,紧张感无处不在。对于他们的企业家是紧张感满满的,没有懈怠与安逸,因为他们明白“唯有惶者方能持久存在”。对于他们的员工来说,也是充满紧张感的,时刻关注自身知识、技能、经验的更新换代,因为他们明白另外一个道理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。
跨出舒适圈 来点小刺激 /
那么作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紧张感呢?
我觉得,作为公司来说,应首先有战略意识,在满足现状业务发展的同时,从更长远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与布局,同时,内部管理上要经常性自我批判,不断革命。同时,公司也应不断创造适度的紧张感氛围,这种氛围不应是来自高压强权的紧张感氛围、来自上级“一唬、二吼、三骂”似的紧张感氛围等,而是来自于文化、制度、机制与管理的综合刺激,才能具有持久性、整体性与可持续性。
作为员工的我们来说,亦应时刻反省自我的知识、技能等能跟上知识、技能发展变化的步伐,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更新的意识,以陈旧的思想看待发展的问题就会出现认知与判断的误差,就会产生矛盾。
所以,跨出舒适圈,来点小刺激,是既有现实意义,同时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。
>>>>>